配资门户网_炒股配资查询_线上配资平台

正规股票配资论坛 《三叉戟》原著作者吕铮:我的“真实”也是带引号的“伪真实”


发布日期:2024-07-27 11:19    点击次数:104

正规股票配资论坛 《三叉戟》原著作者吕铮:我的“真实”也是带引号的“伪真实”

正在热映的电影《三叉戟》改编自同名小说,原著小说作者吕铮是公安文学代表人物,人民文学奖、茅盾新人奖、金盾文学奖得主。吕铮1980年出生在北京正规股票配资论坛,19岁从警,有16年一线经历,干经侦,搞审讯,参加公安部境外缉捕行动,曾为公安部猎狐缉捕队成员,从警经历丰富。从24岁开始,吕铮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出版有《三叉戟》《三叉戟之纵横四海》《名提》等20部长篇小说。

《三叉戟》人物版海报。

在小说《三叉戟》中,吕铮塑造了三个性格各异的“老警察”的传奇组合。“大背头” 做经侦每天接触的是老板,穿风衣,头发一丝不乱,见多识广,跟人说话事儿事儿的;“大棍子”是刑警,宁折不弯,人狠话不多,是粗粝、外放、不修边幅的;“大喷子”是预审,善于与人打交道,睿智、含沙射影,是把所有的力量藏在内心的人。三人临近退休,在面临“后浪推前浪”的时局和一起涉及300亿元金额的诈骗案时,依然希望放手一搏。在吕铮看来,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三叉戟”正在完成这个寻找的过程。

《三叉戟》是吕铮创作的第十二部小说,写完以后他的创作停了两年半,上中戏等学院进修编剧和写作,他就想找一种创作方法论,既有术又有道。如今再翻回头看,吕铮坦言,自己当年创作的《三叉戟》里有一些人物写得过于极致了,不仅三人都是很极致的性格,书中的花姐、小雪、小青、黄毛也是极端命运。那时吕铮对人生的看法,和现在不一样。36岁的他眼中的世界就是极致的,现在他不那样看了,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成功即失败,“人有各种阶段,写小说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各种年龄段留下自己的人生烙印。”

【初衷】

通过一起大案串联起三位不同警种老警察

从2000年至今,吕铮已经做了24年警察,其中16年都在一线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吕铮认为自己做警察这个职业是“受英雄召唤”。他小时候看公安题材的影视剧《便衣警察》《无悔追踪》,就特别想当警察,于是考了警察院校。

《三叉戟》并不是吕铮第一次写老警察的故事。2011年,吕铮的《赎罪无门》写的就是一个得了癌症的老警察用生命最后的6个月去破案的故事,这部小说被张国立改编为电视剧《爱的追踪》。当年30岁写60岁的主人公,吕铮写得不算满意,在他看来,当时自己只触及生死,但死亡之上的信仰、人生哲学,还差很远。此后,吕铮又创作了小说《名提》,也是写老警察。再之后,才是《三叉戟》。

吕铮有一个习惯,这也和警察这个职业的素养有关系,警察都不愿意办重复的案子,因为办不同类型的案件都有新的挑战。在吕铮看来,写作也一样,30岁的自己写60岁老警察的心态,从写熟悉的环境,到写有距离的人物,真正从一个写自己生活的警察变成了一个可以创作出他人世界的作家,这是吕铮把自己作为一名“作者”的训练过程。

《三叉戟》讲述了三位不同警种的警察联合办案的故事。

在吕铮创作“老警察”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不少“劝阻”。当时好多人劝吕铮,别写老同志,卖不出去,市场不好,没有“流量”就没有人“买单”。但是《赎罪无门》给了吕铮信心,小说还没出版就让张国立拿走了电视剧版权,随后获得了金盾文学奖。吕铮心想,不能按照市场所谓的“规则”走,还得从内心出发,怎么写着好,怎么写着让自己觉得爽,让内心得以绽放,这样才最好。

因此,吕铮希望继续“突破自我”,把单一警种扩大成“合集”。2014年,《三叉戟》中的人物开始慢慢在吕铮脑海中浮现。 一个经侦、一个刑侦、一个预审,把他们作为典型人物,通过一起大案串联起来。当时又有朋友劝他,别把几个人写一块儿,如果每个人物都单独写,能出三本书。但是吕铮有自己的坚持,用北京话说就是,“我的写作有今儿没明儿”。每年一部小说,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认知和最优质的采访素材放进去,关注当下,而不会去想“留一手”给下一部作品。

【创作】

警察办案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在构思《三叉戟》的过程中,2016年初,吕铮看了电影《老炮儿》,看完以后很受启发,电影里将“老炮”刻画成一种社会规则的建立者,吕铮心想,这不是吹吗?原来我们也送人去“炮局”,不就是流氓混混嘛,他们都是被我们绳之以法的人,规矩是我们警察定的。

当时构思中的“大背头”还没确定年龄,吕铮也还在犹豫,主人公设置为临退休的老警察,这样的作品会不会不好卖,是不是应该年轻化。看完《老炮儿》回去,吕铮就拿了块大白板,列了三个人,“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经侦、刑侦、预审,然后各种细节把板子写满了。三个人分属不同的警种,他在心里描摹着他们的形象。

《三叉戟》写得极其顺手,一个半月完成,吕铮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晚上8点到凌晨2点进行创作,“甚至我都没用年假的时间”,这三个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迅速就填满了。

“大背头”源于吕铮曾听说天津有一名神探,年轻时他的外号就叫“大背头”。这名警察出去化装侦查时,捯饬的就跟个港商似的,嫌疑人根本认不出来。吕铮问,这个人现在呢?“嘛背头,头发都没了。”天津人讲话风趣,吕铮听来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吕铮说就是在那一瞬间,自己突然觉出了一种宿命感;小说中的刑警之所以叫“大棍子”,在于刑警是业内最能打的,他们出马就是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预审有句话,不管是经侦还是刑侦抓到人,都得交由预审来固定言词证据,把这三个人放在一起,先天就有化学反应,“他们仨是和而不同,并不是一上来就同仇敌忾,共同出击。但当他们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时,就变成了一柄利刃上的三把尖刀。”

影片《三叉戟》主演姜武、黄志忠、原著作者吕铮和主演郭涛(从左至右)合影。

蓝皮书系统地总结了核能发电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意义。据蓝皮书介绍,1971年至2022年,全球核能发电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00亿吨,若无核电的贡献,过去50年间,全球化石能源发电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会增加近五分之一。近年来,核能发电量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十分之一,占世界低碳发电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确定下三个主人公之后,吕铮开始思索,要选取什么案件?二十年前,杀人、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案件频发,刑事犯罪是重中之重;十年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犯罪、非法集资、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相对多一些;现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和公安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电信诈骗、网络犯罪等非接触类犯罪频发,“警察侦办案件的类型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在自己长达16年经侦工作的基础上,他选择了由于非法集资的经济犯罪案件催生的暴力犯罪。

吕铮希望写一个时代的来临,无论是警察还是反派,这些人在他们各自“江湖”中所面对的沧海桑田,从中可以看到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故事中,“三叉戟”也曾让人闻风丧胆,但随着年岁渐长,警队新人辈出,三人早已不复往日风采。同样,恶势力中老一代日渐微弱,新一代更加凶狠,不讲规矩,他们也要夺取话语权。这背后有个人的得失,同时也代表着一代人的落寞。

【风格】

侦查要写得专业可信,警察的日常要写得生活化

吕铮虽然写的是涉案小说,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悬疑推理,在他看来,《三叉戟》是警察小说,它以警察为主视角,小说里边所有的侦查活动要写得专业、可信,同时对于警察的日常要写得生活化。

在市场上众多公安、涉案图书中,吕铮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给英模歌功颂德的作品,那是报告文学;还有以犯罪嫌疑人为主视角的,以及一些舶来品改编的作品,实际上警察在里边是打酱油的,警察起到的是追捕作用,展现的是犯罪过程,这些都不是吕铮的创作方向。

公安作家里边也有好多不同的门派,比如,秦明是专业法医,有自己相关医学领域的叙事;雷米是刑警学院的老师,走的是心理犯罪。吕铮希望确立一个自己的门派,他20多年警察的职业要保证小说的专业性,不能让人觉得拖沓,要精准地让别人知道他写的是涉案小说,而不是犯罪小说,也不是本格推理,希望读者能跟人物共情,感受到以警察破案为主视角的故事有意思。

影片《三叉戟》中不乏一些生活化的细节描写。

吕铮接触过太多大大小小的案件,比起单纯地去描写案件多么离奇,他更希望将创作中的重点放在人物身上。在一线工作了16年,也看到过很多档案,如果需要案例,一部片子吕铮能写出来50个,“案例对于我这样的人是最不缺的。”吕铮坦言,自己的“嗨点”其实在人物和人物关系上,对案件确实并不特别在意。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为了人物的塑造,案件不能太“冒尖儿”,他也不会选那种血腥暴力的,特别抢人物光彩的。

吕铮说,自己写作的“真实”是从生活中捞来的,真实在艺术化中变成了创作的真实。“我说句良心话,真实也是带引号的伪真实,因为它已经被艺术化加工了。”吕铮坦言,真实中的生活不能照搬,而且从警察的办案手段来说,他也不能把生活中的真实“复制”过来,牵扯到涉密,可能会暴露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

【人物】

一个人物再真实,他背后也是一个群像

在《三叉戟》电影拍摄过程中,只要周末有时间,吕铮就自己买火车票,从北京去青岛探班。演员有时候会在片场等他,马上有拍警察具体工作的戏份,大家都想让他聊聊第一句话怎么说。

吕铮说,“三叉戟”虽然没有直接的原型,但可以说是所有带过他的老同志的高度融合。“人物的真实,要看怎么说”,吕铮坦言,光靠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远远不够的,他在创作中塑造的人物也是基于真实的“再创作”,需要去做大量采访工作。吕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这么多的警察学校、警察学院、公安大学的同学,他们辐射到所有的警种,他靠广泛地与警察同行进行聊天、采访,获得各地警察的真实故事与感受,所以他也能生动地写出很多关于派出所民警、刑警、预审等不同职位的警察的故事。

如果想去“向上”采访,这些领导会从大局意识给吕铮从宏观上讲公安到底是干什么的;从微观上说,哪怕一个派出所的老民警,他在退休之前跟吕铮聊两次,能讲自己一辈子的事,不光讲案子,他会讲整个时代的警察、犯罪、执法者跟被执法人之间的关系。

影片《三叉戟》导演高群书(中)和吕铮(右)在影片拍摄现场。

在吕铮看来,一个人物再真实,他背后也是一个群像,是大量采访获得素材后经过一个发酵、“润色”的过程,他才能变成一个立体形象。吕铮写的人物,就是穿着警服的普通人。他会先把“伟光正,高大全”这六个字全打破,如果一上来人物就是“伟大”,那他就没有了可塑的空间。在他看来,一个好警察,首先是一个善于和别人打交道的人,他们能妥当地为人处世,但遇到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时又会坚守底线。

以一个专业警察的角度,看其他的警察题材影视作品,吕铮也并不会产生“不真实感”,“影视作品毕竟不是纪录片,如果非要看真实的警察,可以去看《守护解放西》(系列纪录片),电影永远不是真人秀。”所以,无论作者是不是警察出身,吕铮觉得这一点并不影响他们的创作,“但是我需要对得起我自己的创作,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刘越正规股票配资论坛

三叉戟吕铮人物警察小说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owered by 配资门户网_炒股配资查询_线上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